「換臂」、「變臉」不再是電影情節,透過尖端移植技術,可讓意外斷臂及先天顏面缺損者改善生命。2014年帶領高雄長庚移植團隊完成台灣換臂手術的郭耀仁表示,台灣的移植技術已從以往換心、肺等「延續生命」層面,跨進「改善生命」的新進展。
手臂移植術 台經驗豐富
國際顯微權威的郭耀仁強調,台灣自1958年完成首例移植術,半世紀來心、肝、腎等「挽救生命」移植術早列常規術,現醫界積極朝「改善生命」移植術發展。台灣從2014年開始進行手臂移植手術,至今共完成5例、6隻手臂移植,其中2例為中央研究院院士、高醫大董事、林口長庚醫院魏福全教授所指導;另3例則由郭耀仁帶領的團隊完成。
手部移植學術上屬異體複合組織移植,做法是從捐贈者取下手臂後與受贈者患肢接合,依序先固定骨頭,接合多達20條的肌腱,之後接橈動脈、尺動脈,等血管暢通後並接合靜脈,然後再接正中神經、尺神經及橈神經,全部手術約需10餘小時。
目前全球已完成約80多例、百餘隻手移植手術。東亞除了南韓1例外,以台灣經驗最豐富。至於換臉手術,高醫移植團隊雖已獲台灣衛福部核准可執行手術,但目前為止仍未找到損贈者。為挑戰變臉,郭耀仁醫師可說是「十年磨一劍」,從2008年就開始黑豬換白豬臉等動物實驗、出國研習,再從國外進口大體、赴慈濟大體中心演練。
10年來,他演練過近50具大體臉部,加上導入先進3D影像模擬手術,累積實戰經驗。郭耀仁表示,目前團隊已做好萬全準備,但礙於華人留全屍的觀念,要取得顏面器官捐贈難度相當高。
下一步變臉 有兩大挑戰
「變臉比換手臂來得複雜、艱困。」他表示,顏面有四、五十條肌肉,近10條重要血管、10多條重要神經,移植手術是從髮線沿耳朵劃刀到頸部,將捐贈者臉部皮膚、重要神經、大血管、40多塊肌肉切割下來,再縫合到受贈者臉上,嚴重外傷者連骨頭也要取下。除血管、皮瓣、肌腱縫合,還要結合運動、感覺神經。
顏面的血管功能好,只要有一條血管沒處理好,就可能大失血導致休克,甚至死亡。郭耀仁坦言,目前高醫變臉團隊仍有一些瓶頸待突破,就是器官摘取的時間的速度。捐贈者捐贈器官非單一器官,摘取器官的時間掌握相當重要,如何讓每個器官都能遺愛人間,目前正與各團隊協調,期能縮短器官摘取的時間。
另一大挑戰是手術時間,變臉手術時間長達30至40小時,手術需採車輪戰,由2組人同步進行,團隊至少20至30人。而手術成功後的挑戰是,病患也可能有身體排斥狀況。
郭耀仁說,術後第一年發生急性排斥機會很高,其他併發症包含感染、代謝功能失調。在國外有五位接受移植手術的病患因癌症過世,經長期追蹤,部分功能及感覺得以恢復並且患者對於社交接受度皆有改善。
技術沒問題 捐贈者難覓
顏面嚴重損傷的患者,經過變臉後,就可以重拾新人生?郭耀仁直言,術後病患必須經過多年的復健,才慢慢可以有咀嚼、吞嚥、還有一些感覺的功能,眼部的動作也需配合神經的修復程度。2005年世界首例變臉手術實施迄今,目前全球共完成30餘例成功個案,存活率約85%,高醫在2018年通過人體試驗後,積極對外徵求臨床試驗者,讓毀容者可透過臉部移植手術,展開新的人生。
他說,台灣不論是換臂或換臉移植手術,在技術已不是問題,而是捐贈者難覓,台灣因民情的關係,民眾多不願親人屍體缺損,再者受贈者也要有恐提高罹癌機率與克服心理障礙準備,被移植者因終生服用抗排斥藥,罹癌機率約是常人2至3倍。
顯微權威郭耀仁 領高醫走向世界
郭耀仁是世界整形醫學界翹楚、中央研院院士魏福全的得意門生,早自2001年起,在魏院士的帶領下,著手換臉、換臂手術演練。「魏院士在世界顯微重建整形醫學界具有一定的領導地位,最大的夢想就是,挑戰異體移植手術。」2004年他在魏院士鼓勵下,朝異體移植發展。
他2004至2005前往世界移植重鎮美國賓州匹茲堡大學整形外科做博士後研究,在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整形外科主任李為平醫師指導下,專注複合性組織異體移植的研究,並將臨床與實驗的成果帶回台灣。李為平醫師是美國知名斷肢移植專家,曾為伊拉克戰爭中的美國傷兵進行雙臂移植,揚名國際。
在兩位恩師的指導下,郭耀仁2014年帶領高雄長庚團隊完成亞洲同時也是台灣首例的手部異體移植。2016年帶領高醫移植團隊,完成東亞首例高位手部異體移植。去年12月底,他帶領的團隊完成第三例換臂手術,手臂移植成功的案例,讓高醫在世界尖端異體移植領域已占有一席之地。